查看: 285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跑步益处多(12)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沙发
发表于 2014-9-2 17:22: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乳酸阈及其训练方法
    在运动和训练中,最大摄氧量是反映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客观生理指标,并已经广泛应用于运动实践,用于评定心肺功能水平和有氧能力。但近二十年来,耐力性项目的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而选手的最大摄氧量增加却不明显。因此,许多人认为,运动员有氧能力的提高并不完全是最大摄氧量增长的结果。而是乳酸阈提高引起的,与最大摄氧量相比,乳酸阈更能反映运动员的有氧工作能力。(运动生理学)


一、什么是乳酸阈及个体乳酸阈


   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会随着运动负荷的增加而增加,当运动强度到达某一负荷时,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那一点,称之为“乳酸阈”,这一点所对应的运动强度即为乳酸阈强度。它反映了机体内的代谢方式已经由有氧代谢为主过渡到无氧代谢为主的临界点或转折点。


    如在进行速度越来越快的跑动训练中,肌肉产生的乳酸会扩散到肌肉和血液中,一部分在供氧充分时继续氧化分解产生能量,如间歇训练时的休息过程,另一部分随着血液流到肝脏后,在肝脏重新转变成糖原或葡萄糖,进入血液供给肌肉所需要的能量。运动初期,因为运动速度慢,乳酸产生很少,代谢的速度与产生的速度基本相当,血乳酸浓度基本不增加,此时,人体就以有氧代谢为主。随着运动速度的增加,由于乳酸增加很快,代谢的速度远小于消除的速度时,血乳酸浓度就会突然增加。出现这个变化时的速度,就是乳酸阈速度,这个点就叫乳酸阈。


    最大摄氧量反映了人体在运动时所摄取的最大氧量,而乳酸阈则反映人体在进行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开始积累时的最大摄氧量的百分比。其阈值的高低反映了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又一个重要生理指标。
由于每个人的生理差异以及训练水平的高低以及训练方法不同,乳酸阈也不可能完全一样,所以,当个体在渐增负荷中乳酸的拐点定义为“个体乳酸阈”。


  对于训练水平高、方法科学的选手来说,其乳酸阈明显要高于其它人。反映在日常比赛中,虽然两个人的最高摄氧量差不多少,但乳酸阈值高的人可以以较快的速度来完成比赛。


  二、乳酸阈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最大摄氧量和乳酸阈都是评定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但二者反映了不同的生理机制。前者主要反映心肺功能,是指人体在理想状态下,身体最大可以利用氧气的能力。后者主要反映骨骼肌的代谢水平。由于最大摄氧量受遗传影响较大,其可提高性较小。而乳酸阈较少受遗传影响,可训练性较大,训练可以大幅度提高运动员的个体乳酸阈,从而提高选手的成绩。


  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证明,个体乳酸阈强度,是发展有氧耐力训练的最佳强度。用个体乳酸阈强度进行耐力训练,既能使呼吸和循环系统达到较高水平,最大限度的利用有氧供能,同时又能在能量代谢中使无氧代谢的比例减少到最低限度,不至于在运动中造成速度的下降。


  三、乳酸阈的训练方法


  有氧耐力进高的标志之一就是个体乳酸阈提高,在训练一段时间后,训练强度就要根据新的个体乳酸阈强度来确定。一般无训练者,常以其50%的最大摄氧量强度进行长时间运动时,血乳酸几乎不增加或略有上升。有一定基础的运动员,可达到60-70%的最大摄氧量强度,顶级选手,可以达到85%的最大摄氧强度。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采取下面的方法:


1、持续训练法


  一般来说,首先要确定自己的最大摄氧量下的运动速度,这个可以采取12分钟的尽力跑来,以跑过的距离来测定,换算成每公里或每圈所需要的时间。然后每圈加上8-10秒,或每公里加上20-30秒,这个速度就是无氧阈速度。跑时刚开始可以慢些,以跑完30分钟左右速度不减为准。心率可控制在150-170次/分之间。


2、间歇训练法


  如果进行间歇训练,要以长距离为主,最少要1600米,一般以1600-3000米为佳。速度要适当提高,比持续训练法所用的速度要提高每圈3秒或每公里8秒。次数最少要3次,最多可达6或8次,组间间歇以积极性间歇为主,等心率恢复到120次每分时开始下一组。最后要以跑完间歇最后一组速度没有下降为准。


  以本人为例,12分钟跑的距离是3000米,每圈速度为1分36秒,每公里速度4分。如果采取持续训练法,每圈速度1分44或46,每公里速度是4分20或4分半,这样来进行长时间跑动。


  如采取间歇训练法,每圈速度在1分40或42,每公里速度在4分10-15。用这个速度来跑间歇,感觉最少使出75%-80%的力量了。很累,但可以承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中科因仑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