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8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技术传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沙发
发表于 2015-10-29 08:37: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技术传承

当没有其它激励时,几乎任何一个人都是,当他总是在向别人分享他的知识,而得不到别人的知识反馈,慢慢地他会停止这个行为 。所以技术传承要做的好,就要保证技术双向传播,技术共享,各取所需,共同提高。

因为新人多,有经验的工程师少,中心采用了两种培训模式。一种是将研发PC主板的硬件技术分成十几个专题,每个专题的题目一般都定得很具体,界定范围,避免泛泛而谈,力争将一个小问题讲深讲透,能够对设计有指导作用,确定题目和内容主要由我和几个有经验的工程师来做。包括新人每人研究一两项,研究时间是利用做项目以外的时间,花2~3个月的时间。然后每人轮流讲给大家,会前2天将内容发给大家。会议形式是讨论会,会上鼓励提问题,充分交流,报告者自己也可提出自己没有理解的部分的问题。一轮讲完后,再来有延续性的第2轮。几年下来,每人都成为某个分支的一技之长者,大家也花较少的时间学到了较多的技术。一种是师徒制,这是传统的方法但也是有效的方法,同时徒弟的进步也纳入双方的绩效考核。徒弟技术能力不够,总是在请教师付,他怎么样使别人一直愿意教他?他可以帮师付分担一些数据收集,整理以及在过程中的一般测试,试验。让师付去把精力放在技术深层次问题分析和思考上,以加速问题的解决。

一个工程师应有技术专长,但更重要的是一个工程师要想具备一技之长,应该有一些基本能力。分析能力就是其一。这么样养成面对问题先分析的习惯?有这样一件事:中心规划了要开发一个加密软件,作为主板的附件。我记起几年前看过的《王选文集》其中的“软件规划”,内容是我迄今为止最有实际指导价值的。我就请我们的一位同事去买,也特别对他说,重点是要看其中的“软件规划”。他是复旦的应届毕业生,跑了一趟上海书城和科技书店,就说买不到,就说没有办法。我当时说给你3天时间,买到后再来上班,3天都买不到,就不用来公司了,他委屈的要哭。结果在同事的鼓励下,还是又去想办法了。结果第2天就买到了。我相信这件事对他刺激是很大的。这里面就存在着对一个任务“分析”的问题。(当然还包含着做事的观念)

* 为什么要买这本书?

* 有几种方法可买到此书?(应该有10 种以上方法,你能想到几种呢?)

* 各种方法需要的时间为多少?

* 各种方法钱的花费为多少?

* 对各种方法,先用哪种,后用哪种?

* 哪种方法综合效果最好?

* 当买不到书时,有何变通方法?

这是一件工作中的小事,但良好的习惯*平时养成。做任何事,当你能够理性地去进行分析,往往就成功了一半,相反,则埋下了失败的因子。有时,即使是成功了,也是一种运气而已。再举例。

在量产的产品中,我们多次碰到这样一个问题:对于主板上的某一个chip,有些生产日期的产品在主板做高负荷的测试时,会有批量不良,分析发现是因为这颗 chip在不同生产日期,因其制程的微小差别和电子元器件本身的“温飘”,造成住板上某个输入或输出的信号偏差超出容许范围。对这类情况,有人认为这在设计阶段不可能被发现的,所以要在产品生产后做比较多的做高负荷测试以后,才会抓出这些问题。应该是这样吗?硬件工程师 在设计时,是不是应该考虑到 chip 参数的上/下限的极端状况呢?在承认书中是不是应该明确chip 参数允差范围?研发部门.做测试时,是不是应该做各种在承认书允差范围内的测试?这样都做到了,设计余量足够,问题就会少发生,只会发生超出承认书允差的不良,而这种不良是应由Chip 供货商/制造商来承担的,这可以在签订商务合同时来约束。经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可以有这样的结论:设计者应充分考虑Chip 参数偏差的“上/下限”的线路情况,设计端的测试部分应能作参数拉偏极限试验。量产时是不应做这样的测试的,否则问题暴露在制造端,花费的成本就太高了。

类似这样的事例,我们都把它做成了案例,不仅现在用,也作为今后培训新人的教材,因为这些事情绝不是发生在1~2个人身上。。

不论对于哪一类专业的工程师,分析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多角度的思维,特别要有逻辑的去分析:要细致地观察现象,按事物发展的客观实际,立论有据,推论合理,不能跳过问题去下结论。要循序渐进,由表及里,不是浅尝辄止。如1 块VGA 卡测试时发现花屏,换了memory 就好了,问题就这样结束了吗?远远的没有,要清晰地描述发生问题的现象:如所用配置,操作的动作,屏幕显示;再去分析真因是原材,设计还是制程带来的问题? 针对原因要有对策,现在怎么办?今后怎样预防,怎样根除?

有没有分析能力是判断一个低阶技术人员和中阶技术人员的分水岭。分析能力的强和弱是中高级人才的判断标准之一。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个成人IQ(智商)是基本不能提升的,而EQ(情商:综合的分析/应变能力)是可以锻炼培养的。我们在传授技术的同时更注重传授方法。把追求“Know-how”变成一种习惯。这也是很多新手飞快进步的原因。

除了基础知识的补充,基本技能的培训,我们还尽量的争取让新手早日介入项目设计,这正如在球场上运动员在运动中才能进球。在设计中碰到问题并解决问题,那种印象要比听别人讲深得多。

我后来还兼管了工厂的工程部,用这套办法稳定了技术队伍并由此吸引了很多周边同行厂的工程师来加盟。那些在别的公司互相提防,技术封闭的环境下工作的同事,到了我们这种开放的环境,激发了很大的学习和工作热情。
转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中科因仑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