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自激振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沙发
发表于 2015-9-29 23:52: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如果在放大器的输入端不加输入信号,输出端仍有一定的幅值和频率的输出信号,这种现象叫做自激振荡。
产生自激振荡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1、幅度平衡条件|AF|=1;2、相位平衡条件φA+φF=2nπ,其中,A指基本放大电路的增益(开环增益),F指反馈网络的反馈系数。
基本放大电路必须由多级放大电路构成,以实现很高的开环放大倍数,然而在多级放大电路的级间加负反馈,信号的相位移动可能使负反馈放大电路工作不稳定,产生自激振荡。负反馈放大电路产生自激振荡的根本原因是AF(环路放大倍数)附加相移。
单级和两级放大电路是稳定的,而三级或三级以上的负反馈放大电路,只要有一定的反馈深度,就可能产生自激振荡,因为在低频段和高频段可以分别找出一个满足相移为180度的频率(满足相位条件),此时如果满足幅值条件|AF|=1,则将产生自激振荡。因此对三级及三级以上的负反馈放大电路,必须采用校正措施来破坏自激振荡,达到电路稳定工作的目的。可以采用频率补偿(又称相位补偿)的方法,消除自激振荡,常用的补偿方法有:电容滞后补偿,在放大电路中选择时间常数最大的回路内对地并联一个小电容,这样,当相移处于180度时,其高频放大倍数幅值下降到0以下,由于这种补偿是该频率所对应的相位滞后,故称滞后补偿。另外还有RC滞后补偿和密勒效应补偿。

附件列表
下载次数: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因仑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