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中科因仑 登录
中科因仑“3+1”工程特种兵精英论坛 返回首页

王佳怡的个人空间 http://bbs.enlern.com/?267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工业4.0背景下德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

已有 807 次阅读2018-3-19 21:04 |系统分类:职场文化

  德国的职业教育一直以来为德国的工业发展培养人才,支撑着德国工业的飞速发展,让德国工业制品傲视全球,德国的职业教育也因此成为全球各国争相探索和学习的对象。德国的职业教育到底有什么秘密?是什么使得德国职教拥有如此众多的丰硕成果呢?或许深入的探寻会有一番收获。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工业界科技的新发展层出不穷,德国政府为了保证在世界上工业发展的强势地位,提出了工业4.0的国家发展战略。这个战略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德国工业界的极大重视,一系列以工业4.0为指导的工业革命措施纷纷被提出,而一直以来很好地服务于工业界发展的德国职业教育界也敏锐地察觉到工业4.0将给教育界带来的影响和变革,在新的形势和背景之下,德国职业教育界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与变化,以适应工业4.0对企业及企业人才提出的新需求。针对这些新的调整和变化,重新探讨德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将带给我们新的启示。

        一、德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首先简单介绍德国的人才培养体系。

        德国的初等教育比较短,只有4年时间,全国6~9岁的儿童在各个小学里面学习语文、数学、美术、音乐、体育等基础知识,愉快地成长。从5年级开始,学生就开始进行分流,大约40%的学生能进入文理中学,继续完成8年的学习之后能够进入综合性大学或者应用科技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从事理论或者应用型研究工作。大约30%的学生因为成绩不理想,所以进入主体中学,完成5年的学业之后接受职业学校培训或者企业培训,成长为一线的技术工人。而实科中学则介于文理中学和主体中学之间,学制为6年,学生毕业之后可以进入职业学校,接受全日制的职业教育或者“双元制”职业教育,进入实科中学的学生占德国学生的三分之一,他们以后会成长为企业的技术人员和一线管理人员。当然,由于分流太早,学生尚不成熟,存在变数,所以5、6年级这两年为观察期,如果学生满足一定的条件,就可以在这三种类型的学校中间自由流动。从这个系统中可以看到,接受职业学校“双元制”教育的学生主要来源于实科中学毕业生,属于德国学生中的第二梯队,人数占学生总人数的30%左右,是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和一线管理人员的主要来源,决定着工业企业产品生产的状况和质量,属于应用型人才中面向实践一线的主要人员。

        二、工业4.0简述

        工业4.0是德国政府在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新的国家发展战略。这个战略的提出,最早源自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德国最早提出信息物理系统的概念,将物联网及服务引入制造业,通过信息通信技术与信息物理系统相结合的手段,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德国的传统制造业在全球拥有绝对优势,在德国隐形冠军(Hidden Champions)前百强中,就有22家机械和设备制造商,同时德国在全球信息技术研发领域也有很强的实力,特别是在嵌入式系统和自动化工程领域方面更是优势明显。为了实现实体工业生产与虚拟数字世界的无缝对接,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抗衡美国,德国政府提出了工业4.0战略。

        这个战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强化互联,从生产设备之间的互联、设备与产品的互联、虚拟与现实的互联到万物互联,使得互联成为这个时代永恒不变的主题词;第二,高度集成化,既有企业内部所有生产、运营环节等信息的纵向集成,又有跨企业之间的横向集成,还有进一步衍生的端到端集成;第三,以数据为核心,包括产品数据、运营数据、价值链数据、外部数据,还有对实时数据的精准分析;第四,创新不断,在产品、模式、业态、组织等各个方面都将实现创新;第五,生产方式的大变身,从以往的大规模生产向个性化定制转型,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在今年的汉诺威展览上,德国的各大企业都展示了各自研发的产品,其中智能机器人成为大热门,充分体现了工业4.0带给工业界的巨大影响。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对于为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动力的人才培养也必然会提出不同以往的需求。

        三、新形势下德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由于新的工业时代的新特点,以往满足于大规模生产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势必要发生改变。人才培养要符合工业时代背景才能更好地契合企业的需求。为了满足工业4.0带给德国工业的巨大变化,德国的职业教育界也在思索着基于自身特点的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于是一种新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形式横空出世,这种新的院校在培养人才的时候既具有典型的德国职教特色——“双元制”,又将人才培养的层次提升了一个档次。这种新的院校叫做“双元制”大学。

        (一)“双元制”大学的前世今生

        “双元制”大学是德国近年来新出现的一个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类型,是德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的一种改革创新,迄今为止,全德只有一所“双元制”大学,于2009年3月1日在德国最富有也是工业最为发达的一个州——巴登符腾堡州创立。笔者有幸到该校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地考察学习。巴登州云集了许多世界知名企业总部,如戴姆勒奔驰、博世、保时捷、卡尔蔡司等等。这些工业巨头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应用型人才需求,这些公司有能力也有意愿参与到高等职业教育中来,一方面可以树立积极投身教育的正面社会形象,另一方面也可以解决大企业普遍存在的“人才荒”问题。

        巴登州“双元制”大学的前身是州内各个地方职业学校,职业学校在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中原本并不属于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而是属于中等职业教育。然而,在工业4.0的动之下,各个企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普遍提高,以往那种只掌握一种具体的职业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显然跟不上时代的要求了,新形势下,企业要求学生不仅掌握某种职业技能,还要有在岗再学习的能力,能够适应工业4.0带来的岗位的新变化、新要求;同时企业在工业4.0的进程中也需要一批人才落实公司的转型。出于这种需求,企业和当地的职业学校都有提高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层次的意愿,在企业与院校的共同努力之下,一种新型的职业院校类型出现了——“双元制”大学。

        “双元制”大学保留了原来职业学校引以为傲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依然不放弃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模式,但是在人才培养层次上有了一个大的提升,学校采用欧美的学位体制,具有学士和硕士学位的授予权,并且力争通过认证,获得某些专业的博士授予权,以此与在德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一枝独秀的应用科技大学一争高下。

        “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德国在战后摸索出来的一种特殊的人才培养方式,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精度,可以说是为企业量身定做的人才培养方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在一段时间内广为世界各国推崇和学习,是职业教育领域的一个亮点,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发展,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渐渐显现出它的弱点,例如,原有的职业岗位体系已经不适应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不能为朝阳产业培养人才,而是持续地为许多夕阳产业培育后备军;以往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过多地专注某项具体的职业技能,使得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见习,只有少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使得学生缺乏对于新技术的掌握能力,特别是在新技术层出不穷,变化更新很快的高科技行业,这种现象愈发明显。为了让“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继续焕发青春,提高人才培养层次势在必行,新的“双元制”大学的出现为日渐衰落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方式找到了新的生路,是一种应用型人才培养在新形势下的创新与改革。

        (二)“双元制”大学的办学模式

        “双元制”大学来源于职业学校,其办学模式离不开职业学校最明显的特征——“双元制”。“双元制”是德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最有力的手段,但“双元制”大学作为一种新兴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类型,有很多地方与传统的应用科技大学和综合性大学很不同。

        首先,可以说“双元制”大学不是一所统一的大学,而是由各个分校组成的大学系统,其组织结构是模仿美国的州立大学,拥有9个分校点,3个校区,共3.4万多名在校生和14.5万名毕业生。与9000多个企业和社会机构紧密合作共同培养人才。

        其次,“双元制”大学与地方企业和社会机构紧密合作,共同培养人才,采用学生每学期3个月在学校学习,3个月在企业和地方机构内实习的方式,将“双元制”中的两元——学校和企业放在同等地位上。

        再次,“双元制”大学本身拥有650多名专职教授从事教学工作,同时聘用了6 500多名兼职教师,这些教师都是来自企业第一线的工作人员,通过这样的方式保证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企业接轨。

        (三)专业设置

        “双元制”大学的专业设置非常有特色,不同于传统的应用科技大学和综合大学,其专业设置范围并不是包罗万象,而是针对当地经济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设置。目前,巴登州“双元制”大学共有27个专业,分属于经济、技术和社会三大领域。相对于几万名在校学生而言,专业的数量可以说相当少,但是专业细化的分类却细致繁多:经济大类9个专业拥有39个不同的专业方向;技术大类15个专业拥有50个专业方向;社会大类3个专业拥有17个专业方向。

        首先,这样的专业设置具有非常鲜明的地域性,如此繁多的专业方向分别在不同的校区和分校开设。例如,斯图加特是德国众多传统和新兴科技企业云集的城市之一,斯图加特分校就拥有众多的技术类专业和专业方向,作为一个汽车城,与汽车相关的多个专业方向都在该分校有开设,而其他分校可能就没有开设那么多技术类专业和专业方向的课程和学位。

        其次,专业设置有很强的应用性导向,德国工业所需的人力资源主要集中在科技、经济和社会艺术等方面,所以专业设置也都集中在这三大领域,保证了人才培养与需求的一致性。

        再次,“双元制”大学的专业设置有很强的复合性,不以传统学科体系为依据的专业设置方法保证了专业的灵活性,细致繁多的专业方向使得跨专业、跨学科的企业新需求得以满足。

        (四)培养目标

        从“双元制”大学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领域和岗位工作分析,“双元制”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非常明确,即企业有需求的一线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社会组织工作人员。“双元制”大学培养的毕业生具有一定的从事生产、管理、建设的能力,属于既有理论能力又有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与德国的另一种类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院校——应用科技大学不同的是,“双元制”大学由于其学制的特殊性——每3个月理论与实践交替,使得其毕业生具有更强的实践能力,并且在入学之初,每个学生都从“双元制”大学的合作企业之中选择一家企业,并与之签订三年的学习实习合同,人才培养的目的性很强。从企业的角度看,是有需求再去培养,从学校的角度看,是培养的都是被需求的。这样精准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双元制”大学与应用科技大学最大的不同之处。

        (五)教学计划

        “双元制”大学的教学计划非常有特色,秉承了原来职业学院的特点。可以汽车电子专业方向的学士学制教学计划为例。汽车电子专业是一个典型的跨学科专业,既要有电子方面的基础,又要了解汽车制造。

        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学士学制是3年,共6个学期,总学分为210个学分,所有课程都是以课程模块的方式完成,共分三大类课程模块,分别为核心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和专业方向模块。其中,核心模块也就是基础课程模块总共150个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达到71%,专业基础模块共25个学分,专业方向模块35个学分,分别占总学分比例的12%和17%.从学分占比上可以看出,“双元制”大学的教学计划是以基础课程为主、专业课程为辅的结构制定的,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奠定学生的理论基础,而在专业方向上,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还会根据企业的需求有方向地接触和学习。

        (六)教学内容

        “双元制”大学的课程教学内容规范,每一门课都有相应的编号和课程指导文件,对于课程的学时、教学形式、教学方法、考试形式、给分模式、培养的能力等等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这样可保证无论哪个教师来上同一门课,课程质量是有保障的。

        以汽车电子课程为例。指导文件中列出了该门课的课程内容目录,包括驱动控制和驾驶辅助系统两大部分,其中驱动控制的内容讲授课时为24个小时,自学时间为36个小时,驾驶辅助系统的内容讲授课时为36小时,自学时间为54个小时。这门课的讲授时长为60个小时,自学時长为90小时。教学方法有理论教学、讨论和案例研究。

        在学习完该门课程之后,要求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对工程技术问题能够系统分析和解决,并且能够理解应用性技术和其局限;要求学生具有书面和口头表达技术问题的能力。与专业相关的能力为了解汽车是由多个子系统共同组成的大系统;理解单个总成系统开发之间的联系;了解汽车各个系统的作用,能够判断哪些总成系统能够进行应用性开发。

        实践能力是对汽车系统和其子系统具有调整参数和计算参数的能力,能够读懂与汽车系统相关的电路图、表格、数据。学生在学习完这门课以后,要能够与专业人员或者不懂技术的人员讨论和交流汽车电子或者电子方面的问题,并且交流应在母语环境或者英语环境中都能进行;要求学生具有在国际团队内工作的能力。

        在社会和道德能力的提升上同样有要求,要求学生在学习完这门课以后,能够意识到他们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将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例如由于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交通事故的受害者等等),并且具有良好的作为技术人员的社会公德心。从课程指导文件的要求中可以看出,“双元制”大学的课程教学并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某项技术,掌握某种技能,而是要求学生具有技术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公益意识,是要全面塑造一个有素质、有道德、有能力的人。

        (七)教学方式

        “双元制”大学的教学方式种类繁多,但是最有特色的就是学校和企业每3个月交换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还是以汽车电子技术本科专业为例,“双元制”大学的学期开始是在每年的10月份,开学后学生就要下到企业进行3个月的基础阶段学习,然后是3个月的理论学习,主要学习教学计划中的核心基础课程,理论学习之后有一周的考试周,然后休息一周,接着进入第二个理论学习阶段,然后再考试。学生第二次来到企业是第一学年的最后3个月,主要学习测量与检测方法并了解检测标准,企业实习第二阶段以一个项目周结束。

        第二学年的开始是3个月的理论学习,主要涉及核心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考试周结束后是圣诞和新年,会有两周的假期,之后是第四个阶段的理论学习,以考试周结束。第二学年的后半段都是企业实践,共6个月,同样是以项目周结束。

        来到第三学年,进入到第五阶段的理论学习,3个月后是第五阶段的企业实习,然后是第六阶段的理论实习,最后3个月是第六阶段企业实习,同时也是毕业设计。第三学年中每次理论学习时期同时要完成课程论文,共两次。从这个时间安排可以看出,“双元制”大学的学习安排密集而紧凑,基本没有寒暑假,学生的假期安排同企业一样。

        除了最后一学年以外,理论学习和企业实践都是两个阶段连在一起上,也就是6个月在校学理论,6个月在企业实习,这样的安排比较便于教学进行,也避免了学生感觉刚开始适应学校或者企业就要轮换的缺点,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学校学习和企业实习的效率最大化。如果学生和企业有到国外学习一个学期的需求,多半会安排在第5学期,也就是第三学年的开始6个月,学生在国外学习和实习可以进行学分置换,以达到毕业的要求,如果没有国外学期,学生也可以参加其他证书的考试。

        (八)校企合作

        “双元制”大学与企业的合作由来已久,目前与巴登州“双元制”大学合作的企业数量达到九千多个。这当中除了赫赫有名的大企业之外,也包括数以千计的中小型企业和社会组织机构。“双元制”大学的校企合作深入到教学、组织等各个方面,可以说“双元制”大学与合作企业是共生的。进入“双元制”大学学习的学生不仅要满足“双元制”大学的入学招生条件,还要在大学合作企业中选择一个企业与之签订学习合同,而许多条件好的大企业在挑选学生签订合同之前要提前12~18个月进行筛选,与企业签订学习合同的学生在“双元制”大学学习期间所有的企业实习都在与之签订合同的企业完成,企业会支付一定的费用支持学生完成在校学习,但学生完成学业以后却并不一定在这个企业就业。

        “双元制”大学的教师只有小部分是专职的教授、讲师,数量大约在650人左右,而大量的课程是由兼职教师完成的,兼职教师的数量在6 500人左右,人数是专职教师的10倍。这样大量的兼职教师很多就来自于大学合作企业,企业里面的技术人员、培训人员和管理人员都可能是大学的兼职教师,兼职教师主要讲授与自己工作领域相关的课程,在不违反课程指导文件的前提下,兼职教师往往会在讲授过程中带入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案,学生能从他们那里得到最为真实、及时的案例和最具有实际意义的项目或者毕业设计题目。合作企业用这种方式参与到大学的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真用得上,解决的问题是真有意义的。

        在项目课程、课程论文和毕业设计中,企业发挥的作用更是巨大的,所有题目都来源于企业实际,企业在培养人才的同时也解决了一部分自身的问题。相较于其他高等院校,“双元制”大学在科研方面与企业的合作目前并不是太多,由于“双元制”大学的专职教师人数不多,教学任务又比较繁重,所以基本上没有科研的要求,而“双元制”大学又是由原来的职业学校升级而来,在科研上的积累非常少,所以目前“双元制”大学的校企合作主要集中在教学方面。

        “双元制”大学的校企合作是学校教学组织的一个重要部分,企业为什么会愿意在职业教育上投入如此多的精力和财力与学校合作呢?社会责任和社会形象是一部分原因,但更为重要的是,德国的劳动力市场长期以来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德国的企业缺乏劳动力,特别是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应用型人才缺口很大。所以德国的企业才愿意在中学毕业生中投资,首先招募一些优秀人才,先签约再送到“双元制”大学学习培养,在学习过程中采取发放生活费用、提供实习机会等方式留住人才,虽然“双元制”大学的毕业生不一定在签约的公司就职,但是在经历了公司和学校三年的培养之后,学生受到该公司的影响已深,这种影响会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不知不觉地体现出来。这才是德国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主要原因。

        “双元制”大学是在德国新出现的一种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目前全德国有且只有一所“双元制”大学。“双元制”大学是德国职业教育界在工业4.0的大潮之下对职业教育的一种改进和探索。“双元制”大学来源于德国的职业学校,继承了德国最引以为傲的“双元制”的教学组织形式,但是在人才培养的层次上有了一个比较大的提升。其所培养的人才不仅仅只是掌握某种职业技能或者岗位能力,而是在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合作能力、社会能力等方面有综合的提升,能够适应工业4.0时代企业转型对应用型人才的新要求。对于“双元制”大学的探究有利于我们接触到德国职教界的最新变革,从“双元制”大学的来源、办学模式、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校企合作这几个方面对其进行深入的剖析和全面的研究,从而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德国职业教育界的崭新变化。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加入中科因仑

返回顶部